地理教师网之灾害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科普 > 灾害地理 > 水稻稻瘟病(2)

水稻稻瘟病(2)

时间:2010-06-05 15:16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四 发病因素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1.水稻品种与生育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组织的龄期而言,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2天内最易感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性逐渐增强,13天后很少感病。

    (1)抗病机制: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寄主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和细胞的膨压程度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这是由于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再与氨基酸缩合而成黑色素所致。

    (2)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籼稻和粳稻均有高抗至高感的品种类型。根据国际稻瘟病圃(IRBN)和中国稻瘟病圃(CRBN)的鉴定,尚未发现在各圃中都表现抗病和能抗所有小种的品种,也未发现在各圃中对所有生理小种均感病的品种。按基因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迄今为止,先后发现Pi-a、Pi-i、Pi-k、Pi-z、Pi-t 等13个抗病基因。近年来,人们发现在特特勃(Tetep)和卡列昂(Carren)等具有广谱抗性的品种上,病菌原有的生理小种可变为许多新的生理小种,但除少数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仍具有侵染力外,大多数不能侵染,因而这些品种对病菌保持有相对稳定的部分抗性。

2.气象因素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子。在气象因素中,以温、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30℃,尤其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山东7月份降雨量大,时间长,叶瘟易流行。8月下旬—9月初连续阴雨,则穗颈瘟易发生。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会导致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时稻株恋青披叶,硅质化细胞数量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另外,过多施用磷、钾肥对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对已经发病田块,进行短期晒田,会使稻株体内含氮量增加,光合作用降低,碳同化作用减小,对病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晒田过度,亦不利于稻株生长,而加重发病。

五 病害防治

    应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良种为中心,防病栽培措施为基础,辅以适时施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针对水稻品种易丧失抗瘟性的特点,用Tetep、Carren等抗病谱广、抗性稳定的品种作亲本杂交,培育新品种。我国在北方、华北、云贵高原和长江流域等稻区,已筛选出双抗77021、谷梅3号、南花11等抗谱广的品种。用远源杂交方法,扩大品种遗传基础。目前山东稻区(济宁)推广种植的中国91、徐稻2号、宿辅2号等品种抗性较好。

针对病菌小种易变异的特点,在一个地区选用和推广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时,应注意不同抗病基因品种的合理布局,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或同时种植多个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防止品种抗源单一化,以稳定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在一个地区引进新的抗病品种时,必须经过引、试、繁三个阶段,最后选用有推广价值的品种进行繁殖与推广。

    2.加强肥、水管理  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施肥。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3.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用80%402抗菌剂8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天,粳稻浸3~4天。

   (2)喷药保护: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施药防治。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首次施药不宜过迟。稻株上部三片叶片病叶率为3%左右时及时施药。防治穗瘟,应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一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每公顷每次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450克、2%春雷霉素水剂1350克、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500克、50%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2250克或40%异稻瘟净乳油1875~2250克,兑水900千克喷雾。


  本文标题:水稻稻瘟病(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zaihai/1348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zaihai/1348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灾害地理:水稻稻瘟病(1)
欢迎你对水稻稻瘟病(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水稻稻瘟病(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