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乌孜别克族详细资料

乌孜别克族详细资料

时间:2013-01-30 17:0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乌孜别克族概况

    乌孜别克族总人口为1.51万人(2005年),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许多县、市,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少数在农村。主要分布在伊犁、喀什、乌鲁木齐、塔城等地。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莎车县与北疆的伊宁市。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兹别克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乌兹别克民族乡。该乡位于东段天山北支——博格达山脚下,这里水源充足,牧草茂盛,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全乡总面积1393平方公里,可使用草场面积104万亩,占总面积的49.76%,人均占有草场337.33亩,有耕地15000亩,人均占有5.1亩。植树造林面积达5060亩,其中经济林1360亩,退耕还林1200亩,生态林2500亩。

    乌孜别克语与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乌孜别克语跟维吾尔语很接近,乌孜别克人很早就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29-1940年,采用拉丁字母,1940年以后,创制了以希立尔字母为基础的乌孜别克文使用。迁入新疆的乌孜别克人一直到1949年还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49年以后,由于散居各地,与多民族杂居,语言文字的使用逐渐发生变化。南疆的乌孜别克人与维吾尔族杂居,基本使用维吾尔语和维吾尔文字。生活在牧区的乌孜别克人,因长期与哈萨克族杂居,基本使用哈萨克语和哈萨克文。

    历史沿革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最早来源于14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在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乌孜别克汗信奉伊斯兰教,在汗国内推行崇信伊斯兰教的政策,受到教众拥戴,国势一度强盛,声名大振,由此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居民被称为“乌孜别克汗人”。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部分居民迁到楚河流域,留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来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人,组成了乌孜别克联盟。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部分乌孜别克游牧部落南下,进入了中亚农耕区,占领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和塔什干等城市,和当地操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相互融合。但是,乌孜别克部落联盟中的许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称。因此,历史上,我国对中亚乌孜别克人的称呼也大都冠以地名,如撒马尔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就是明、清两代对中亚各地乌孜别克人的通称,其中以安集延人之名使用最为广泛。

    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中亚河中地区与我国新疆毗邻,两地地理环境相似,由于经济生活的需要,两地居民有经常性的交往活动。乌兹别克古代长诗《亚迪卡尔》,详尽地叙述了约在14、15世纪钦察克普恰克乌兹别克人有组织地迁居新疆的艰辛过程。元代,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我国内地经商。从16世纪至17世纪,乌孜别克人商队以新疆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和各种土特产。有的还道经阿克苏、吐鲁番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将货物转销内地。自此来自中亚的乌孜别克人开始居留于新疆一些城市,而且人数逐年增多。

    18世纪50年代,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集团的叛乱,与浩罕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除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之外,南疆其他城市甚至在北疆也都有了定居的乌孜别克人。在历史上,乌孜别克族的商业活动对促进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以后的不同时期,直到20世纪初,仍不断有安集延人迁入并定居新疆,这些人中除商人外,还有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乌孜别克人绝大部分从事商业。有的组成商队,赶着数以百计的骆驼、骡、马往来于中亚各地和新疆之间;有的就在南疆和北疆之间贩运牲畜和农畜产品。
  本文标题:乌孜别克族详细资料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429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429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3)
100%
-------
地理备课资料:乌孜别克族详细资料(1)
欢迎你对乌孜别克族详细资料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乌孜别克族详细资料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