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地理 > 我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2)

我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2)

时间:2015-09-03 10:4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创造和中国文化版图的雏形

     

    在大约8000到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所谓新石器,就是磨制石器普遍取代了打制石器,钻孔技术得到普遍采用,器形多样而固定,石料坚硬,作工精细,这使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原始农业、牧业和制陶、纺织等原始手工业随之产生、发展。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开始于旧石器晚期),然后是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于5000年前)。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更加广泛,数目更多。最南起海南岛的南缘,最北到黑龙江的鄂伦春自治县,最东达黑龙江的抚远,最西至新疆喀什。其中尤以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最多,最为密集;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次之,这就初步形成了中国以黄河为主、长江为辅的早期文化中心地区。而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常常发现人类文化遗存的云、贵、桂、粤诸地,新石器文化遗址稀稀落落,寥若晨星,与黄河流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考古学家对这一时期的文化进行了空间上的划分。他们用“阴山山脉接触地带”区分了阴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用“秦岭山脉接触地带”,即汉水-淮水流域区分了黄河与长江流域文化,用“南岭山脉接触地带”区分了长江与珠江-闽江流域文化。这使我们对新石器诸文化的地域分布和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一目了然。

     

 

    在蒙古高原上,植被并不繁茂,在当地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花粉,大都属耐旱植物,动物也多属山地森林动物及草原动物,某些沙漠已经形成。这说明当地已经形成接近今天这样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少雨。这种自然环境显然不利于原始农业甚至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属于原始狩猎经济文化类型。从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石器中可知,彼时当地生产力较为低下,主要经济活动为狩猎,极少的遗址中有原始农业和定居的痕迹。

    处于南端的珠江-闽江流域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年降水量约为1700~2000mm,地面上覆盖着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属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气候。由于植物的丰富和气候的温暖,人们可以在迁徙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采集手段获得食物,这就难以形成逼使他们发展原始文化的压力。尽管在曲江石峡遗址之类地方发现了炭化的籼稻和粳稻,还出土了一些较精美的石器和陶器,但毕竟还是少数。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这里发现的工具中有较多的骨、角、蚌、牙制品,大都磨制精细,但多为镖、镞、矛、刀、匕、锥、针、鱼钩、凿等小型器具。这反映了使用这些工具的环境并不十分艰苦,没有冻土,较少岩石,用不着大型的石器;也反映了水生动物、如海生软体动物、淡水软体动物及鱼虾类是他们的主要食源之一。这还可从遗址中大量鱼骨、蛎、蚌、螺、蜗牛等贝壳的存留得到证明。上述食物来源相对易得,仍属摄取性的、而非生产性的经济。

    从以上两个区域向文明时代突破的道路来说,环境的条件或是过于艰苦,或是过于优越,因此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率先迈进了文明的门槛,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中国北方,第四纪时森林已大量减少,黄土高原已开始形成。在全新世,冰后期造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淮河以北的年降雨量在800mm以下,黄土高原的雨量更少,但气候较暖。由于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实之类减少,可猎取的动物数量由于猎手日增和手段提高也呈减少趋势,就逼使初民逐渐认识和驯化野生植物(如适于食用、耐干旱、生长期短的野生粟类),同时黄河及其支流为灌溉那些初步驯化的作物提供了条件,使黄河流域成为原始农业在中国的最早源地之一。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略好,但许多地区也遇到了北方的那种生计问题。在这种压力下,在南方广泛生长的野生稻也逐渐得到驯化,形成了一个个稻作文化区。

    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样一种判断,因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构成了明显的传承系列。黄河流域的文化代表有距今8千年上下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分布在今河北、山西一带),这时粟作农业已占较大比重,家畜饲养已经开始,工具水平也较高。此后有距今7千至5千年的仰韶文化(根据时间先后、地域分布和文化特征又分为半坡、史家、庙底沟、西王村、秦王寨、后岗、大司空村、马家窑等许多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即晋、陕、豫、冀、宁、甘、青诸省),石器和陶器制作水平大大提高,甚至出现了冶铜的萌芽。此外,村址、房址、墓葬址等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发展。再后就是距今6500年至4500年的大汉口文化和距今4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主要在黄河下游),最后发展到二里头文化,进入了铜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的城市,与代表文明初期的夏文化直接相连。

    长江流域的文化代表有距今7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距今5千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4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下游一带,在河姆渡时代就有驯化稻和猪、水牛等驯化牲畜,也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所发现各种野生果实和船桨证明采集和捕捞也是重要的维生手段。到良渚时代前后,培育和驯化的物种除粳稻外,还有芝麻、蚕豆之类,出现了家蚕丝织成的丝织品和各种竹编、苇编器物。尤其是作为礼器和权力象征物的制作精美的各种玉器大量出现,表明本地区的文化也显露出文明的曙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阴山南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闽江流域,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四个文化区域。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这四个区域始终保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南北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直到相当晚近,才被东、中、西部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取代。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游牧、农耕、采猎构成了它们之间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农耕文化区又可以粟作文化区和稻作文化区相分。在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后,由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抢先进入了文明的门槛,建立起早期的国家和一整套观念体系,从而以一种强势文化的身份,逐渐把自己的文化向四外扩散传播。紧接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在自身基础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崛起,自公元前7世纪以降,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或汉文化圈的核心区。至秦汉之际,又从这里把文化向岭南、东北及西部地区辐射。

    至此,中国的文化版图已经初具雏形。
  本文标题:我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58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58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