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文化地理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文化地理学导论 > 工业生态学(2)

工业生态学(2)

时间:2010-01-29 02:1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地形与气候因素

  地形条件对工业的区位亦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工业生产是集中进行的,它需要较大面积的土地与平坦的地形,这样有利于各专门生产某部件的车间的合理配置。同时,原料的贮备,产品的储存,都与厂址附近地形有关系。另外,大批工人如果住在工厂附近,则需要土地建筑住宅与服务设施。地震、泥石流、滑坡、地基的承载能力等情况对厂址选择亦有影响。由于现在运输条件有了改善,地形的影响范围有了缩小。例如,日本一些沿海地方地形崎岖、平原狭小,可以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工具,故宁肯花很大投资来开山采石填海造陆。我国的宝山钢铁企业,由于考虑利用进口铁矿石与产品接近上海市场,尽管地基松软,但采用打桩及建造码头等办法克服其不利条件,将宝山钢铁公司设在上海黄浦江边。

  气候因素与地形相比作用要小些,因为现在用人工控制室内小气候比较可行,所以限制就比较少。这种办法实际是用改善小气候办法以补偿大气候条件的不足。例如,过去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少,湿度低,棉纺中纤维易于折断,故一般都不把棉纺厂设在干旱地区。尽管该地区由于温度条件好,加上有良好灌溉,能生产大量优质棉花,但不宜就地纺织,只好输出棉花,进口棉布。随着科技进步,人工已能控制温度与湿度,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可在当地纺纱、织布。除去温度、湿度以外,还应当考虑风向、风力、风速、空气清洁度、暴雨,以及与气候有关的洪水等对厂址的影响。

  (四)工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的发展、工业企业的建立是近代文明的一大表现,但是近几十年亦看出其产生的许多问题,它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而取得的。工业的发展不仅越来越多地耗费了大量的不可更新资源,而且也破坏了自然环境。以铁矿石、煤和石油为例,每年的开采量都数以亿吨计。这些原料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从人类历史来看,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长期开采而是越来越少了。对它们无节制的开采往往对地面带来巨大的破坏。在可更新的资源方面,以世界森林面积与木材蓄积量为例,采伐量与更新量现已明显不能维持平衡。

  工业发展给自然资源带来的巨大消耗与破坏只是事物的一面,另一面是,它把生产过程中没有利用的物质以“废物”形式排放到环境中,污染了环境,甚至威胁人的身体健康与生物的生存。我们所说的废物包括,工业企业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废渣。由于这些“废物”到处弥漫,改变空气质量、使水质变坏,它“强迫”居民不得不呼吸受污染的空气,不得不饮用污染水,并给他们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出现奇怪的病症,如水俣病,疼疼病。在污染严重地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人们把这种污染称为“公害”。

  公害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酸雨。由于燃烧煤与石油而释放到空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硫,经过雨水下降到水体和土中,不断积累的结果使酸度逐渐升高。由于雨水中含有较多的酸,故称酸雨。它使树木大片死亡,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中生物,特别是鱼类难以生存,甚至发展到水体中的生物绝迹;土的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北欧的瑞典和北美的加拿大东南部则是西欧与五大湖工业区造成的酸雨的牺牲品。至今尚未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尽管污染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治理而有所减轻,但整个世界来看仍然是严重的,成为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未来,许多专家对此并不乐观。人们在思考,环境污染难道是工业化过程必须付出的代价吗?工业文明是否能以其技术与发明克服其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工业文化是否可以与环境和谐相处,还是需要重新考虑?


  本文标题:工业生态学(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wendao/750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wendao/750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工业生态学(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工业生态学(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文化地理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