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土壤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土壤地理学 > 淋溶土(3)

淋溶土(3)

时间:2014-07-04 10:54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淋溶土在进行淋溶粘化过程的同时,腐殖质的累积过程也很明显。淋溶土分布区的自然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为主,生物量大,每年可生产较多的凋落物,复盐基作用明显,腐殖质累积显著,但淋溶土各土壤类型之间腐殖质累积过程亦有一些差异,例如,暗棕壤上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每年可生产较多的凋落物,每年每公顷约3.7~4.5吨,腐殖化作用强,灰分含量较多,盐基丰富,其总量可占灰分的80%以上,并以钙、镁为主,氧化钙和氧化镁占一半以上,SiO2含量较低,并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铝,形成的腐殖质的组成的特点是:表层胡敏酸多,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比值大,约为1.8,向下锐减为0.5~0.6,这与富里酸下移致使富里酸含量增高有关,土壤水溶液组成也表明森林土壤表层含有较多的活性腐殖质(50—100毫克每升)和水溶性钙(15—20毫克每升),水溶性硅含量也较高。

    棕壤上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凋落物中灰分物质丰富,可以中和有机酸,使土壤溶液近中性反应,例如水青冈落叶的灰分含量为57.5克每千克,而松树只有14.6克每千克,前者灰分中CaO占24.6克每千克,后者只占5.9克每千克,土壤化学分析表明,二价元素较丰富并有表聚现象,氧化钙在母质层的含量仅5克每千克左右,而表层则在16克每千克以上,自下而上增高,凋落物层可达70—90克每千克,说明生物聚积作用强烈,由于富含盐基的生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不断中和土壤中的氢离子,因此土壤表层呈微酸性,盐基饱和度高。此外,由于温暖季节较长,土壤微生物作用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内都可以进行,有机质矿质化较强,故有机质含量较暗棕壤为低,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一般≤1.0。

    黄棕壤上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混交林,降水量和温度较高,有机质分解和合成作用较强烈,有机质层虽然无暗棕壤明显,但地表可见薄层而不连续的凋落物层,也可见腐殖质层,但表层有机质累积不多,腐殖质层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下腐殖质层最薄,阔叶林居中,灌丛草类最厚,变幅为10—20厘米左右,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大多数低于1.0。

    白浆土以草甸植被为主,每年残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多,冬季寒冷漫长,土壤冻结,或因土壤潮湿时间长,土壤微生物活动弱,有机物质得不到充分的分解,而以半分解有机质的形态累积于土壤中,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10—20厘米,由于白浆土质地上轻下重,通透性不良,上层滞水明显,致使根系多集中于表层,并向水平方向发展,草根盘结如毡垫状,表层以下根量骤减,表层根量可占总根量的80%以上。这种有机残体和根系分布的特点,决定了白浆土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主要是在表层进行,土壤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在1.0~1.5之间,活性胡敏酸的含量亦较高。

四、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淋溶土的特征是具有淡色表层或暗色表层,粘化层,具有中度至高度的盐基饱和度,美国土壤分类中,淋溶土的粘化层中的盐基饱和度要超过35%,剖面中石灰充分淋溶,pH<7。

    (二)形态特征

    淋溶土的土体构型为O—Ah—Bt—C型。

    淋溶土剖面的特点是有一个厚度不一疏松的凋落物层(O),淡色或暗色带灰棕色的腐殖质层(Ah),粘粒含量高质地较粘呈棕色的淀积层(Bt)和母质层(C)(图4-4-3)。

    (三)理化性质

    淋溶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为40—80克每千克,高的可达150克每千克土以上,腐殖质的组成差异较大,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在我国一般高于60%以上,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交换性阳离子以钙、镁为主,但也有少量的氢、铝。铁、铝在剖面中部有较明显的累积趋势。

    淋溶土的粘粒含量高,并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组成,质地较粘,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剖面中部细土粒显著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比表土层和母质层可高出1.5—2倍,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主,表层硅铝铁率高于2.2,剖面中部比较均匀,向下稍有降低的趋势。
  本文标题:淋溶土(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xue/1089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xue/10898.html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
土壤地理学:淋溶土(1)
欢迎你对淋溶土(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淋溶土(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土壤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