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知识素质培养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知识素质培养 > 我国的气候(3)

我国的气候(3)

时间:2010-01-29 01:1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到了夏季,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附近,我国北方地区接受太阳照射的角度虽然比南方小,但是差别不大,加上白昼时间长,所以得到太阳的光和热虽然比南方少些,但是远不如冬季的差别那么大。这是形成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基本原因。此外,夏季风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比北方大,使南方云雨天气比较多,日照时间当然也就减少了,空中和地面湿度大,水分的蒸发也要消耗一定的热能,这样也相对地降低了南方地区的温度。夏季风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又会把南方的部分热量带到北方去,也会增加北方地区的温度。

  我国的东南部为什么降雨特别多而西北部却很少?

  我国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的远近和夏季风的影响。夏季我国盛行的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那里是水蒸气的故乡,云雨的发源地。东南季风携带着充足的水气,刚刚登上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时候,非常慷慨地降下了大量的雨水,越往内陆,势力越弱,降水也逐渐减少。我国夏季风的另一个发源地是印度洋,西南季风徐徐地吹向我国,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这两股季风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了我国东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的气候特点。

  此外,在我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在夏秋季节,特别是七、八、九三个月里,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带来了滂沱大雨,也增加了我国东南部的降水量。

  在多雨地区中有雨量特别集中的地区,少雨地区中又有相对的多雨区,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造成的。例如陡峻高山的迎风坡,往往是多雨地区,这是因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碰到高山以后,被迫抬升,高处气温低,水气遇冷凝结,就下雨了。如深居内陆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降雨最少的地区,但是盆地北面的天山上部,有些地方的降水量却可达到六百毫米以上,成为干旱区中的多雨区。

  “梅雨”怎样形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诗,形象逼真地描述了江浙一带春末夏初的天气特色。

  “梅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南部、浙闽丘陵和广东北部地区所特有的一种天气。在梅雨季节,经常乌云密布,阴雨连绵,时晴时雨的天气往往延续一个月左右。因为这时正是梅子黄熟的时候,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天气叫做“梅雨”或“黄梅天”。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缺少阳光,湿度又大,衣物容易受潮发霉,所以,也有人叫它“霉雨”。

  梅雨到来的日期叫做“入梅”,结束时候叫做“出梅”。从“入梅”到“出梅”的这一段时间叫做梅雨期。各地梅雨期出现的迟早是不一样的。根据统计,正常的年份,浙闽丘陵和东南沿海一带,大致是五月上半月到六月上半月;江淮流域大致在六月上旬到七月上旬。

  为什么每到春末夏初,我国北纬28°到33°之问的地区,会出现梅雨天气呢?

  我们知道,五月中旬前后,东南季风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影响我国大陆。这时候,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减弱,渐渐后退。春末夏初的时候,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和冬季风的干冷气流,在福建、浙江一带的上空相遇,两股气流势均力敌,各不相让,同时停留在这一带上空。暖湿气流比较轻,爬到上面,干冷空气比较重,呆在下面。两股气流相交的地方,叫做锋面,因为暖湿气流中的水气遇冷凝结,便形成了雨,这就是梅雨,所以梅雨是一种锋面雨。到了六月上旬,冷气流进一步减弱,向北退去,暖气流又将有增强,再向北进,双方又僵持在长江流域一带上空,把阴雨连绵的天气带到这个地带。直到七月上旬,暖气流变得更加强大,把冷空气赶到华北一带,江淮地区的梅雨期也就过去了。

  最近又有一些科学家发现,梅雨期时间的长短,以及雨量的大小,与北太平洋冰层的厚薄和面积大小有关。假若北太平洋的冰层厚、面积大,第二年的梅雨期就会加长,雨量也会增大。相反,北太平洋冰层薄、面积小,第二年的梅雨期就短,雨量也会减少。北太平洋的海冰为什么与梅雨有关系?海冰厚度怎样影响梅雨期的长短?这些问题还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本文标题:我国的气候(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uzhi/515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uzhi/515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的气候(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的气候(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地理知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