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自然地理 > 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0)

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0)

时间:2014-08-17 11:0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⑦陆栖动物贫乏,水栖动物丰富:日本群岛的动物界属全北区的中国东北亚区,它北以拉彼鲁兹海峡为界,接西伯利亚亚区,南以屋久岛与奄美大岛之间的渡濑线为界。根据化石分析,日本第三纪的动物与大陆相似,第四纪以来,逐渐演化为群岛的动物特点。错综的海峡,成为陆上动物传播的障碍和分布的界线。

日本动物分布可分三区:1)北海道动物区,津轻海峡(约为年平均10℃等温线)为其南界,动物以棕熊、黑貂、蝦夷鼬鼠、啼兔等哺乳类为代表(在本州没有这些动物),也有与本州相同的鹿、狼、狐、松鼠等。2)日本中部动物区,渡濑线(约为年平均20℃等温线)为其南界,特产月轮熊、日本猴(为世界栖息最北的猿类,可分布到41.5°N)。3)琉球动物区,已属东洋动物区,无大形哺乳类,特产波布毒蛇、树叶蝶、冲绳鼠、奄美黑兔等。鸟类也多。

日本群岛附近的潮境渔场(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

⑧日本群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参照本书图3-2亚洲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图式的观点,对日本群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独特性,进行如下的分析。

日本群岛是东亚大区中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自然地理单元,这个单元是由上述各组成要素通过内在联系、互相制约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日本群岛自然综合体。要认识这个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和特点,必须从分析各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性和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合性入手。

1)大陆东缘、适居中纬、海洋环抱的特定空间地域,是形成日本群岛自然综合体的前提条件,它一方面导致本区是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而成的岛弧海沟系上,另一方面它又导致本区属于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

2)构造单元复杂、地壳极不稳定、山脉和火山广布、曲折而狭长的弧形列岛,是形成自然综合体的物质基础,也是形成多雨、水力丰富、森林茂密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区一切非纬向地带性的特征,无不与它密切相关。

3)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是形成本区自然景观的一个主导因素,多雨的气候加强了常态侵蚀,引起滑坡和山崩,形成了季风型水系,提供了水力资源,有利于森林发育。

4)短小流急的季风性山地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又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许多新地形,如扇状地、自然堤、平原和三角洲等。

5)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土壤的形成和分布,是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综合影响的结果。

6)森林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决定于气候和地形条件,也与植物区系的演变有关。

7)陆栖动物与森林有关,水栖动物与近岸海域的水文特点有关。整个生物界又与海陆变迁有关。

8)对上述各组成要素特征及其相互结合的分析,是探讨日本群岛自然综合体类型的基础。可以说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具有海洋性温带季风型的森林景观,是日本群岛的总特征。

弧形列岛、山脉广布的地形和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是日本群岛自然综合体形成的两大主导因素。从亚欧大陆整体看,日本群岛首先是东亚大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大陆西岸的景观显然不同,而是别具风貌的大陆东岸的季风型景观,这首先反映了本区的非纬向地带性特征,而大陆东岸的位置、海洋环抱的形势、曲折狭长的列岛、崎岖多山的地形,这些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日本自然综合体的特征,都起着主导作用。但从日本群岛的内部看,纬度和热量带因素对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和分异,仍有重要影响。所以说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地表结构与纬向地带性因素的气候结构在本区是相互渗透的、兼容并蓄的,它们是自然综合体形成的一对主导因素。因此,日本的地理环境既具有非纬向地带性烙印,又具有纬向地带性烙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这种有别于其他地理单元的独特性,孕育在本自然区的整体性中,若从更高一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如东亚大区看,它又是东亚大区内部差异性或区域性的表现。

对日本群岛自然地理的研究,还要重视其资源性和灾害性,前者为可资利用的优势,后者为需要防治和改造的方面。

日本群岛有多方面的资源可资利用。海岸曲折,良港众多,近海海域水产丰富,亲潮系鱼类的鲑、鳟、鲱和黑潮系鱼类的匀■、鲔(金枪鱼)、鲳等都是主要经济鱼类。温暖多雨,水热充足,保证许多地区的作物一年可二、三熟;日照时数如四国南岸的高知为2272.8h,濑户内海的冈山为2213h,能满足喜光作物(水稻)生长。降水期大部分与无霜期一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如东京无霜期的降水量为1216mm,占全年降水量的80%。河流短小流急,水力丰富约5185×104kW;年降水总量6749×108t,其中1/3可资利用;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每年降水量约有4×1011m3渗入地下,在100—150m以下的深层被压水中杂质少,适于城市和工业用水,当前日本约有107口浅井供应一半人口生活用水和部分水田灌溉。据1975年统计,日本森林面积为245×105ha,其中针叶树占48.6%,阔叶树占47.8%,竹林等占3.6%。在森林中,天然林占61.2%,人工林占38.8%;为了保护水源、防风、水灾害、保护风景区等,日本重视保安林的建设,营造有水源林、防风林、防潮林、防沙林、防雪林、航行目标林、风景林以及自然保护林。1977年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为30.9%,日本为66.9%。日本群岛山川秀丽,火山、温泉众多,风景资源丰富,为旅游胜地,日本现有国立公园27所,国定公园50所,每年接待旅游者达6亿多人次。日本国土仅25%为平地,但这里却集中全国人口的78%和全国总产值的80%,为主要的生产基地,日本很重视国土的有效利用,1977年的国土利用比1965年有很大变化,农业用地日益减少,城镇用地和森林面积都有增加。
 

  日本群岛的自然灾害也很严重。火山时有爆发,地震终年不断,带来巨大灾害。如1914年九州樱岛火山爆发,将附近的村落埋掉;1977年北海道有珠火山爆发,也灾及附近村落。日本历史上有记载的较大地震已达2000多次,从1885—1963年6级以上地震就达1231次,7级以上地震124次,8级以上的毁灭性地震6次。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损失严重。1978年1月15日的伊豆大岛近海地震,使伊豆地方多处受害。此外,台风侵袭、滑坡与崩落、津波①、高潮、水灾、旱灾、冷害、雪害等也经常造成很大损失。台风常引起严重的气象灾害,灾情以南部九州最重,1943—1973年九州发生灾害台风44次,四国—19次,纪伊半岛—13次,东海—14次,关东—13次。1959年的伊势台风,使35万户受灾,仅爱知、三重两县就损失5000亿日元。台风暴雨常引起水灾,滑坡和山崩,如1981年8月6日日本12号台风,使石狩川决堤,造成北海道212个市町村的半数以上受灾,淹没土地95×103ha。台风引起的暴风津波也叫“高潮”,如1934年大阪湾室户台风,引起高潮达4m;1933年三陆津波,在气仙沼湾的入口形成7—8m高的巨波,直入湾内20—25m。现在在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的沿海,都修筑了高大的防潮堤,以防津波和高潮之害。日本山地多坡陡,大雨时极易引起滑坡和山崩(亦名山津波)而埋没道路、农田或房屋。雪害主要发生在里日本的北陆地区,如1963年1月北陆地方大雪,10日间的积雪量在新潟县长冈市深达318cm,为降雪的最高记录,使火车停驶,影响交通。在北海道和东北北部,水稻发育期有时气温和日照不足,造成冷害。在濑户内海沿岸和近畿、东海地区,有时发生旱灾,1912—1950年发生大旱灾7次,近畿5次,东海4次。1973年梅雨锋先由于小笠原气团势弱,到达日本较晚,可是7月小笠原气团又急速发展,过早地把梅雨锋推向北方,使日本比常年早一周结束梅雨期而进入盛夏,造成炎热、干旱和水荒,许多水田减产。其他如土壤贫瘠(火山灰土占16.4%)、耕地中46.5%为坡耕地以及缺乏有用矿产资源等,都是不利的自然条件。针对这些情况,日本很重视治山治水、填海造陆、防灾预报、造林改土以及国土保护等工作。
  本文标题: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0)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zi/77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zi/7752.html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
欢迎你对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0)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0)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