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泉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泉 > 泉水叮咚响(2)

泉水叮咚响(2)

时间:2010-01-29 01:0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地下水资源多少,不单单只看岩石的空隙条件,还要看岩石空隙的大小及其连通状况,岩石的透水能力等状况。如粘土的孔隙度高达60,但因孔隙细小,透水性极差:砂子的孔隙度约为粘土的一半,但有较强的透水性能。岩石的透水性能,通常用渗透系数表示,单位是米/昼夜(24小时)。根据岩石的渗透系数,将岩石的透水性能分为五类(见表1):当岩石的渗透系数小于0。 001米/昼夜,称不透水层或隔水层。其固体颗粒粒径越大,越均一,连通性越好,富水性越强。“面面砂(粉砂》、娃娃泥(粘质砂土),有水仅够小桶提、细流砂(细砂)、小米砂(中砂),有水可够水车拉;高粱砂(粗砂)、石馒头(卵石),水足可供机器抽。”这顺口哩语不正说明了地下水形成的地表岩石和松散堆积物条件。

  透水性强透水岩石透水岩石弱透水岩石微透水岩石小透水岩石表1各种岩石的渗透系数表渗透系数(米/昼夜)}代表}h}岩石K>10K=10一1K=1一0。 01K=0。 O1一0。 001K<0。 001砾石、粗砂、溶洞发育的岩石砂、裂隙发育的岩石细砂、亚砂土、裂隙发育较差的岩石粉砂、亚粘土、砂质页岩等粘土、淤泥、无裂隙的致密状页岩等。

  其次,决定地下水的储存与出露状况的是相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等条件。地表疏松堆积的土壤和裂隙广布的岩石,使元孔不入的大气降水就“乘虚”而入,由这种渗入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水叫渗入水。渗入水的少量能被土壤、岩石颗粒表面的静电引力和分子引力所吸附。形成一层极薄的水膜叫结合水(其中强结合水又叫吸着水,弱结合水又叫薄膜水),这部分被固体颗粒牢牢吸住的结合水,一般情况下不能再下渗了,这种水只能供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生长使用。还有少部分渗入水,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细小孔隙(叫毛细孔隙)中,受表面张力和附着力的共同作用,通常也滞留下来,保持在土壤、岩石中,叫毛管水,能被植物根系吸收或蒸发而失去。只有渗入到较大的土壤孔隙或岩石裂隙中的大气降水,才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地向土壤、岩石深处运动,充满于空隙中,这种水称划重力水,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井水、泉水等。重力水也不能无限地垂直下渗,因到一定深度后,岩石的裂贮变成闭合状或呈致密块状,水再无法渗人,于是被阻存在岩石裂隙和土壤空隙之中,形成有一定厚度的饱水带;其上是未被重力水饱和的饱气带。水文地质学上,将重力水能通过的地层称透水层,重力水不能通过的地层叫隔水层,透水层被重力水饱和后就是我们常称的含水层。

  自然界中含水层和隔水层有多种组合形式,又常常互相叠置、相间分布。根据地下水埋藏形式不同,将其区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上层滞水是存在于饱气带里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潜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第一个连续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水面叫潜水面。槽水面的坡度一般小于地表的坡度,在地形低凹处与地表面相交,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潜水泉。地下水均是自上而下流出地表,称为下降泉。地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还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这类埋藏形成的水叫承压水,承压水顶部隔水层一旦有裂隙或被流水切穿与地面沟通时,水自下部涌出地表形成承虚水泉。承压水形成的泉,水自下而上运动,称为上升泉。上层滞水和潜水由于埋藏较浅,其丰富程度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涌水量很不稳定,甚至旱季断流,销声匿迹。上层滞水泉常常是季节性泉。

  大气降水或地表河水能够渗入地下,经过一段时间流动后,在适宜的部位出露地表形成泉。这类泉的涌水量明显地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这是因为地质、地貌条件决定着地表水的汇集、径流和渗入作用,进而影响着埋藏于表层的地下水的丰富程度及泉水的涌出量。加坡面缓倾,地形平坦,植被茂密,相对位置较低的盆地、凹地及沟谷低地,地下水丰富,“三面环山中间低,水流都在盆地里”、“两沟相交,泉水滔滔”就是例子。反之,透水性差的红粘土区,黄土丘陵区或沟谷切割深度大、密度高的基岩山区,大气降水多以地表径流方式排泄掉,渗入补给地下水的量很少,地下水相对贫乏。
  本文标题:泉水叮咚响(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quan/449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quan/449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泉水叮咚响(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泉水叮咚响(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