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洞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洞 > 溶洞大成宝晶洞(2)

溶洞大成宝晶洞(2)

时间:2010-01-29 01:04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上洞洞口较小,洞长240米,面积4600平方米,洞高12-}-15米,可分成两部分,前部保存着脚洞特点,后洞则沿地层层面和断层面发育,高低不平。后洞最高大厅是“灵霄殿”,海拔125米,洞顶可达140米以上,主要景点是“天池飞瀑”等。

  宝晶官为什么呈四层洞穴?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经过考察与分析认为,地表是不断地运动着的,自第四纪(约240万年前)以来,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虽然已基本停止,但地壳还是有脉动运动,即第四纪以来华南地壳不断地在上升,不过有时上升,有时稍有安定。在上升的时候,河流以向下切割为主,在地表就成为峡谷;当地壳相对稳定的时期,河流向下切割可以转为向水干方向扫荡,在河谷中就变成宽阔的谷地。如果地壳再抬升,河流再次向下切割,就在宽阔的谷地中下切成峡谷,而宽阔的谷地中一部分被保存下来,这种保存下来平阔的古代河谷,称为阶地。这种阶地上可以有河流的堆积物,也可以没有堆积物。如果地壳几次运动和相对停顿,相应地可以形成多级阶地。其实,这里的溶洞就是当时的河流,在地表河流横向扫荡时,石灰岩内就形成脚洞,灌入河水,开拓洞穴,当地表河流向下切割时,石灰岩体内的地下河水亦逐渐下降在底层形成地下河,老的地下河就干涸成旱洞。目前,上层洞穴位于海拔105米,中洞为78米,下洞为57米,而底洞,也即是目前地下河相当于北江水面33米高程。由此可知,宝晶洞四层溶洞的生成,至少有三次地壳上升过程:第一次上升形成中洞;第二次上升形成下洞;第三次上升就形成底层水洞。

  地壳运动的速度也是有变动的,形成上洞的地壳安定时间较长,中洞形成时的安定时期较短,而下洞时的地壳最为稳定而且时间亦长,故侗穴的洞体也较大。当然从不同层次洞穴间的高程,可以阐明地壳上升强度的变化,上洞到中洞,高差近30米,中洞到下洞相差21米,水洞到下洞高差24米。这说明第四纪以来地壳上升有变缓变慢的趋势。根据古地磁的研究,宝晶洞上洞的沉积物是70万年前沉积的,就是说宝晶洞上洞在70万年前已生成,中、下洞则是70万年前以后生成的了。

  燕子岩的南端还有一个碧落洞,由于有一小河贯通,成为穿洞。它离北江不远,又有地下河流过,夏天洞内凉风习习,成为盛夏避暑的佳地。河水清澈,深浅适宜,又是良好的游泳地点,故早为人们所注目。历代游人和文人墨客游览碧落洞的不少,留下很多石刻题记。洞前、洞后、洞内均有前人题刻,其中以宋代为多。对于碧落洞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唐末南汉时期,南汉土刘最曾来此洞避暑,拜仙求寿,把这个穿洞称之为“了从‘尤御室”,记载于钟元章的《碧落洞天招‘龙御室记》内。宋时余靖也有《碧落洞》诗云:“幽景前贤恨到难,泉声清浅出岩间。驱驰宦辙重来此,尘世难逢时地间。”《广东新语》中也对此洞作过评述,如称:“洞外峰峦四合,一屏前立,江光树色,掩映虚无,境绝幽丽。”未苏轼诗云:“搓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清代方朝则诗称:“翠壁何A峨,幽岩凿山麓。”目前宝晶洞与碧落洞连成一片,已成为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


  本文标题:溶洞大成宝晶洞(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dong/45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dong/456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溶洞大成宝晶洞(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溶洞大成宝晶洞(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