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科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科学概论 > 岩浆作用(3)

岩浆作用(3)

时间:2013-10-04 21:23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体称为侵入体(intrusive  body),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由于承受上覆岩石的压力,因而岩浆具有向压力较低的构造软弱带侵入的趋势。岩浆在向上运动时,以巨大的机械压力沿着围岩的软弱部位挤入,同时以高温熔化围岩,从而占据一定的空间。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深度>3km)和浅成侵入作用(<3km),相应地,侵入体也分为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

(一)深成侵入体

深成侵入体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较大,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围岩受岩浆高温影响,变质现象较强,范围较广。

岩基(batholith)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面积大于100km2,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一般呈长圆形,长数十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宽可达100km以上。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等组成。我国东部地区以及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均有规模巨大的花岗岩类岩基。

岩株(stock)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出露面积小于100km2。有的岩株独立产出;有的向下与岩基相连,为岩基的顶部突起部分。北京周口店的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岩株,其出露面积56km2,平面上近圆形,接触面较陡,并略向围岩倾斜。呈小岩株产出的岩体在找矿上十分重要。如鄂东大冶一带的中酸性岩株,在接触带上有丰富的铁、铜、金矿床。

(二)浅成侵入体

浅成侵入活动接近地表,岩浆冷凝较快。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岩石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浅成侵入体的规模一般较小,可见底部边界,常见的有岩床、岩墙、岩盆、岩盖等。岩石类型从酸性到基性都有,与内生矿床形成时期相近,彼此经常共生。

岩床(Sill)  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岩床的厚度差别很大,大的可达上千米,小的仅几十厘米。如果岩浆粘度小、流动快,就可形成面积很大的岩床。岩床以基性岩常见。

岩墙(dike)  厚度比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长度为厚度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十米,长几十米甚至几千米。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岩墙很少单一产出,常常是几十条、几百条有规律地分布,形成岩墙群。岩墙又可称岩脉。也有人把规模小、形状不规则或贯入在岩体之中的脉状岩体称为岩脉(vein)。

岩盆(lopolith)  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岩盆是岩浆侵入到岩层之间,其底部因受岩浆的重力而下沉,故中央凹陷;或岩浆侵入到构造盆地中而形成的。岩盆的岩性多为基性,平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规模一般较大,直径数公里到数百公里,厚度最大者可达千米以上。

岩盖(laccolith)  又称岩盘,是上凸下平的穹窿状侵入体。由岩盖中部到边部,其厚度迅速变小而尖灭。岩盖规模一般不大,底部直径约  3~6km,最厚处通常小于1km,地表出露形态常为圆形、椭圆形。岩盖的岩性以中酸性岩为常见,由于中酸性岩浆粘度大,延伸不远,将上覆岩层拱起而成盖状。


  本文标题:岩浆作用(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kegai/101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kegai/1015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地球科学概论:岩浆作用(3)
欢迎你对岩浆作用(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岩浆作用(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