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质学基础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质学基础 > 地震预报(2)

地震预报(2)

时间:2010-07-02 20:57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历史地震分析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具体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震中的分布地点、总结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震级等。在分析过程中常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 我国大陆上有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共400多次。其中有些地震是在同一地震带内重复发生的,但相隔年数有长有短。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经常与一定的构造条件有关。例如,四川炉霍-康定一带曾发生16次6级以上的地震,均集中于鲜水河断裂上。

  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 在活动性构造带内,有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许多小震,并围绕成一个地震相对平静的地区——空白区,后来就在这空白区内某一部位上发生大震,这种现象叫填空。

  1695年山西临汾地震的填空现象,在大震前50年内在周围地区发生许多小震,中间形成一个空白区,后来在空白区内大震发生。

  有时与此相反,在某些强震发生之前,在其未来震中附近,发生许多次小震,这种现象称为地震的填满现象。如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前1484—1555年的72年间,在其附近发生过多次较小地震,于1556年大震发生。

  总之,历史地震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并参照地震活动期、震级和频度等,是确定地震的危险地段,区划出不同震级及地震范围的重要方法。

  二、地震短期预报

  目前研究地震预报的主攻方向是寻找和抓住地震前兆。地震的发生,一般是地壳或更深处的岩石长期受力逐渐变形直至破裂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演变过程,当其濒临破裂之前,常产生许多相关现象,预示地震将要发生,这些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又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一)微观前兆

  地震前人们不能感觉到的而必须用仪器长期监测才能发现的自然现象变化,称微观前兆。

  1.地应力变化 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也是地应力的逐渐集中和骤然释放过程。因此,可以根据地应力的集中加强活动的变化来预报地震。地应力变化必须用专门仪器测量。

  2.地形变化 地震前,震源区岩层发生剧烈变形,可使地面出现大面积升降、水平位移或倾斜现象。一般用大地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地面倾斜测量等方法(或用伸缩仪、电阻丝应变仪、激光测距仪、测潮仪等)进行长期监测。

  3.地磁异常 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常导致磁场强度的变化,引起磁场的局部异常现象。华东有一个地震台,曾利用震前磁偏角的变化,成功地预报了1972年1月25日发生在台湾的8级地震。

  4.地电流变化 一般是用地电流测量方法观测大地的自然电流数值或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值。通常在地面选择两个点,分别埋上电极,将电极用金属导线连接起来,并串连一个微安表(或毫伏表),就可以测量出两点的自然电流数值,或自然电位差数值。这些数值若发生异常变化,应考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变化,如海平面的升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温变化、重力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都必须用仪器或一定手段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才能看出结果,并据以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
  本文标题:地震预报(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zhi/1513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zhi/1513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地质学基础:地震预报(5)第六节(11)
欢迎你对地震预报(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震预报(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