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环境保护
当前位置: > 地理科普 > 环境保护 >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2)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2)

时间:2011-05-14 07:2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生态保护问题多,困难大,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使许多地区水资源供不应求,有的地方矛盾已十分突出。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使许多地区水资源供不应求,有的地方矛盾已十分突出。据了解,我省河西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64.3亿立方米,而仅农业用水全部满足就需70.5亿立方米,还有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建设和国防建设都需大量水源作保障。为此,一些地区常常闹水事纠纷,影响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缓解祁连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引大入秦”、“引大济湟”等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地区缺水的局面,但同时也减少了大通河向黄河的输水量。从长远看,气候变暖趋势在加剧,生产规模在扩大,生活质量在提高,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还要增加,这就使调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控制不好还会带来水源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许多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眼前的需要,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地沙化的严重后果。

  还有,林草植被减少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科学研究表明,林草植被在维持冰川、雪线、增加降雨和涵养水源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西北干旱区,经过严酷的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生物顶级群落,发挥着促进降水、涵养水源、改善气候的作用。它一方面调节和稳定径流量,促进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是增加山区降水,调节小气候,并使大气中的雾凝结成水,可增加降水20%—30%。再加上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消减温室效应,维持雪线、冰川的相对稳定作用。据研究,山区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雪线就会上升几十米,降雨量减少100毫米以上。但是由于目前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小气候,加剧了旱情,反过来又制约了植被的恢复和增加。因此,必须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不断提高森林草原质量,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增加祁连山区水资源、缓解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和长远目标。

  据省林业厅调查发现,祁连山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更大程度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出表现在:首先,森林资源消耗大,草地超载过牧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祁连山区的载畜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70万羊单位发展到现在的270.2万羊单位,超载率达34%,特别是冬春草地超载更为严重。仅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载畜量就由上世纪50年代的70余万头(只),发展到现在的180多万头(只),增加了2.6倍,冬春草场超载达36%;夏秋草场超载38.2%。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然草场实际载畜量比理论载畜量超出36%—42.7%。其次,生态保护的能力不强。祁连山生态已经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目前,主要依靠自然保护区维系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但保护工作却存在管理体制不顺,事业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再次,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成活率低,封山育林期限长,人工造林成本约为500元/亩,封山育林成本为300元/亩,封山育草成本为200元/亩,但国家投资与实际需要相差较大,投入标准缺乏正常稳定的增长机制。

  总而言之,靠过量消耗和过度利用资源获得“一时一地一业”的增长,“上游不顾下游、生产不顾生态、当前不顾将来”的问题近年来并没有彻底解决。

  谈到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丁连生说,在引起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中,气候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各地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蒸发量普遍是降水量的3—5倍,其结果直接形成了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

  但他也同时谈到超载过牧、滥垦滥挖等人为破坏因素。他说,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原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使得草原生态系统从能量流通上入不敷出。国家虽然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但只有政策却没有多少资金,草原平均投资每亩仅由过去的不足2分钱,增加到现在仍不足1元钱。加之对草原的过度利用,致使牧草生长受到抑制,植被产生逆向演替,导致甘南藏族自治州4100万亩草原中,干旱缺水草场面积已扩大到67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17.4%,草原鼠害面积达900多万亩。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草原3887.6万亩,理论载畜量36.44万个羊单位,2005年实际载畜量达51.47万个羊单位,超载41.2%。

  丁连生说,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则难以恢复和完善。近年来,由于种粮补贴逐年增加,一些地方开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现象严重。另外,由于利益驱动,在草原上滥挖甘草、麻黄等草原野生植物,挖沙取土、铲草皮砌围墙等行为也加剧了天然草原的退化速度。

  生态保护措施陆续出炉,项目实施急需资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8年9月,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祁连山生态问题调研组递交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调研报告》,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做了阐述。他们着眼于该地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就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提出了很多具体意见。

  首先,他们要求从整体上把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一个国家工程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其次,建议国家批复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明确其3979.5万亩(1988年国务院批复的保护区面积为718.5万亩)的管辖范围,将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快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法执行保护任务,并加大对保护区的投资力度。第三,加大林草植被恢复和建设力度,将适宜发展灌木林的退化草场和荒山尽快通过封育、栽植、播种等措施,通过人工增雨促进灌木林恢复。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在上、中游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在下游实施节水工程,在浅山地带营造和封育防护植被。加快荒漠化土地治理,对严重破坏生态的矿产企业,坚决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遏制其对生态的破坏。同时,运用补贴等手段,调动广大农牧民防治病虫鼠兔害的积极性。第四,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对牧民进行转产安置、定居安置、迁移安置等,进行适度集中或搬迁转移,组织开展农牧民培训,增强农牧民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第五,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试验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建议在祁连山两侧,选择生态区位重要、有一定生态建设基础的地区设立试验示范区,积累经验,以供借鉴和推广。第六,在现有各类监测机构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再建立一批生态观测点,加强对祁连山森林、草原、湿地、冰川、气象等监测。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林业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从1998年9月开始,我省全面启动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目前已形成“天保”、“退耕还林”和“三北”等4大林业重点工程和49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已占到12处。截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483.88万亩,有25个县(市)分别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和整县宜林荒山绿化,尤其是已在河西风沙前缘建起了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整个河西走廊已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部分地区风沙危害有所减轻。占全省总面积五分之二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

  省林业厅总工樊辉说,近两年,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一些干涸多年的水源和泉眼又出现水流,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和数量也有所增加,消失多年的各种野生动物又出现了。

  在采访过程中,省农牧厅有关人士说,山地牧草和人工牧草含有家畜生存所需的大量水分、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以及多种营养矿物质和有机成分,可以保证牲畜健康生长。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封山育林、禁止放牧等,加上人工种草总量没有跟上,饲草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大量牲畜窝在圈里没有优质牧草吃,单纯的秸秆等饲料是难以满足牲畜对蛋白质的需求。

  为此,省农牧厅专门向国家申报了一份《支持甘肃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省草带建设内容、规模、区域和资金预算做了详细规划。总体思路是,在不影响我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甘肃低产田、陡坡地、撂荒地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苜蓿种植大省的基础优势,在省内建成全国的优质蛋白饲草、特色草产业、抗灾饲草储备、藏区饲草专供和草畜生态产业化五大基地,并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希望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为了保护现有草原,近年来,我省也在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子。从2007年12月起,省农牧厅起草了《关于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的报告》,这是我省率先在全国制定并出台的草原植被恢复费及收费标准。因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占用或使用我省境内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在我省境内草原上从事地质勘察、修路、探矿、架设(铺设)管线、建设旅游点、实弹演习、影视拍摄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采集或者出售国家二级保护和地方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都须向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本文标题: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huanbao/2852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huanbao/2852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