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生物(9)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生物(9)

时间:2012-10-26 11:2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444恒温动物  亦称“温血动物”。恒温动物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例如鸟类和哺乳类。

1445森林动物  指生长在森林环境的动物,森林动物灵活、善于攀缘,它们的视觉迟钝,听觉却非常灵敏。包括热带森林动物和温带森林动物两大类。热带森林动物的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个体数量并不多,特别是狭适应性动物种类占优势。典型的热带森林动物有灵长目:各种猩猩、长臂猿;啮齿类:松鼠,鼯鼠等;食肉目:各种灵猫、云豹等,奇蹄目:犀和獏;鸟类:鹦鹉、孔雀、犀鸟等;还有多种爬虫类、两栖类等。热带森林动物的季相变化不明显,没有季节迁徙及休眠现象,动物的昼夜活动分明。温带森林动物的特点是:种类少但个体数量较多。如有蹄类的马鹿、麋、梅花鹿等;鸟类也不少,肉食动物如狼、熊、猞猁、狐等也较多。温带森林动物季相活动明显,有休眠或迁徙现象。

1446草原动物  指生长在草原环境的动物。分为热带草原动物和温带草原动物两种。热带草原动物的种类比热带森林动物少,但食草动物在这里却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非洲的有蹄类数量很丰富,以羚羊、斑马、野驴、长颈鹿为多,啮齿类的数量也很多。由于这些草原中的食物链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草原中肉食动物狮、豹、鬣狗也很多等。热带草原动物大部分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并善于奔跑。草原动动有成群迁徙现象及休眠现象等。温带草原动物种类比温带森林动物贫乏,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如黄鼠、鼠兔等。有蹄类有黄羊、高鼻羚羊等。还有狼、狐等肉食动物。鸟类有百灵鸟、鹞还有以鼠类为食物的鹰和鹫。爬虫类动物较少。温带草原动物大多敏感、善跑、喜群居。由于温度、水分变化,温带草原动物季相变化明显,还有迁徙、隐居洞穴或冬眠等现象。温带草原动物昼伏夜出的习性也很明显。

1447荒漠动物  指生活在荒漠环境的动物。荒漠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贫乏,典型的荒漠动物有啮齿类跳鼠、沙兔;有蹄类的骆驼和野驴;鸟类中的驼鸟、沙鸡;爬行类中的各种蜥蜴等。荒漠动物一般喝水少、身体消耗水分较少、善跑,或能飞到很远的地方去找水。很多动物的器官和习性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例如骆驼没有汗腺,小便次数少,尿量又不多,有能关闭的鼻孔和贮存养料的驼峰。不少荒漠动物视觉、特别听觉发达,有很好的保护色。这些荒漠动物冬眠微弱而夏眠现象普遍,多数动物昼伏夜出。

1448穴居动物  指栖息于土壤、水底泥沙中或能在岩石、木材等地钻洞并在其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环节动物的多毛类(沙蚕、沙蠋等)、寡毛类(水丝蚓、异蜃蚓等);软体动物的瓣腮类(蛎、贻贝等);棘皮动物(海百合、海参、海星等);昆虫幼虫还有一部分甲壳动物(虾、蟹等)。和一些低等的脊索动物(柱头虫、文昌鱼等),穴居动物体型一般均延长呈蠕虫形,身体多具有伸缩能力和发达的挖掘器官,在泥中蠕动并吞食泥土,以获得其中所含的有机质;有的具有从水中摄取氧气和食物的专门构造,对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还有的身体能分泌粘液制成皮质、石灰质或沙质的虫管,做为活动的通道。很多穴居的多毛类和寡毛类可作为家畜的饲料和虾、蟹、鱼等水生动物的食饵;蚶、蛏是海涂养殖的对象。但有的穴居动物,如钻蚀动物,能够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虫体就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通道内,对木船和港口水下木材建筑物危害极大。这类动物主要有海绵动物、环节动物的多毛类、甲壳动物的蔓足类、软体动物的瓣腮类,尤以瓣腮类的海笋科和船蛆科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此外还有生活在荒漠、草原上的一些啮齿类也属穴居动物。如沙鼠、黄鼠、旱獭等。洞穴对于这些动物具有防避敌害和不良气候条件和储藏食物等多方面的主要意义。

1449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在水层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大部分浮游动物体型微小,以适应悬浮于水中的生活环境。多为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放射虫、有孔虫、纤毛虫、鞭毛虫等。只有少数种类的个体或群体较大,肉眼可见。如一些甲壳类动物。其中大多数运动器官大都退化极不发达,只能借助水的运动而被动地流动。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分布甚广,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有的是鱼类、须鲸类、贝类、虾类等经济动物的食料,部分动物如海蜇和毛虾可供食用。还可根据浮游甲壳类的分布探测鱼类和须鲸的索饵迴游路线,找到鱼群和鲸群。

1450三叶虫  节肢动物门已绝灭的一纲。卵生,脱壳生长。背壳上具有两条纵向的背沟,使背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肋叶,横分为前、中、后即头、胸、尾三部分而得名。前部为头,主要由头盖和颊部组成,头盖中间有突起的头鞍。中部为胸,分节,能弯曲,最少者仅两节,最多者四十余节。后部为尾,由若干体节融合而成。腹面具口、触须附肢和肛门。三叶虫外形酷似大土鳖,个体一般长3—10厘米,宽1—3厘米,最大的长达70厘米,最小的长仅6毫米以下。海生,多数营底栖生活,少数潜伏泥砂中半游泳或营漂游生活,体两侧的游泳足,用来在海底行走或者游泳。在寒武纪初期即已出现许多科、属和种,晚寒武世发展到最高峰,奥陶纪亦繁盛,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到二迭纪末完全绝灭。种类繁多,全世界已发现约一万种,我国约有一千余种。

1451恐龙  已绝灭的古爬行动物、蜥龙类和鸟龙类的通称。种类繁多,体型各异。有的体被硬甲,如三角龙和剑龙;有的足掌具蹼,如鸭嘴龙;有的小肢呈浆形,以在水中捕食动物,如蛇颈龙;还有背脊和尾部具鳍的鱼龙等等。其大小不一,大的体长达数十米,躯体庞大,长颈长尾,有粗大的四足,体重可达四、五十吨;而小的体长还不到一米。它们食性各异,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恐龙为卵生,蛋的外形有圆的,也有椭圆的;小的长径只有50—60毫米,大的可达150毫米以上,蛋的表面有光滑的,也有具纹饰的,总之恐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恐龙一般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中生代极为繁盛,称霸一时,在陆生动物中占统治地位,因此中生代又称“恐龙时代”。到中生代末期全部绝灭。

1452始祖鸟  已绝灭的古鸟类。属鸟纲蜥尾亚纲。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鸟类化石。体形大小如鸦,全身多被羽毛,为温血动物。前肢虽已成翼,但还有三个分开的指骨,指端具爪;后肢四趾,三趾前伸,一趾后伸且短。它的头骨象爬行动物,喙内有一排排牙齿,这是现代鸟所没有的。始祖鸟具有很长的尾椎骨(尾椎多达二十个)和长尾巴。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半鸟类半爬行类的动物,故被看成是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始祖鸟的化石首次在1861年发现于现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的侏罗纪晚期的地层中。在化石上还保存着清晰的羽毛轮廓。根据化石,科学家断言始祖鸟不善于飞行,它们可在树林里滑翔。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生物(9)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生物(9)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生物(9)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