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2)

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2)

时间:2014-09-05 16:3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新教材与旧教材分别按不同的“标准”来编写,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肯定有质的区别。比如,湘教版新教材在内容和选材上更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探究学习,基本上按活动式课文编排,不追求学科内在逻辑;而旧教材学科逻辑较为严密,活动式课文少、叙述式课文多。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课标是对原大纲的继承和发展,新课标的许多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原大纲中也是可寻觅的,如重探究性学习,重能力培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来设计高中地理课程等。

  所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看待新教材,有必要将新旧教材认真对比,既可发现其各自的不足,又可使旧教材成为新教材的教学“参考”。

如通过湘教版Ⅰ第一章和旧教材(人教版)第一单元对比发现:

(1) 为了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新教材P10使用的图1-5“天体系统层次”;旧教材P4使用的 “太阳系示意图”。显然,将新旧教材的两图结合使用更合理。

(2)旧教材中P8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可作为分析材料补充到新教材,用以说明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有说服力。

(3) 对磁暴现象的解释,旧教材P9的描述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新教材P14则解释为这些射电(指高能粒子流)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按旧教材的解释更合理、易懂。

(4) 对自转方向、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旧教材配以相应图示,利于教学;新教材缺失,可作补充。

三、“教材”与“学材”的关系问题
如今有许多专家学者强调:地理教材不是“教”的材料,而是“学”的材料,教材应该叫“学材”而不应该叫“教材”;教师不应该“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等等。在这些观点的引导下,部分教师对“教材”与“学材”的关系产生了偏差,于是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降低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大肆搜集课外资料来补充、替代教材,美其名曰开发课程资源。对于上述观点和做法,笔者有以下思考。

1、上述观点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长期以来,人们把教材奉若神明,一切以教材为准则,不敢越池半步,把教学等同于教教材,这显然是错误。但我们也应看到,地理新教材是按课标编写,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地理新教材应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核心资源,每个学生人手一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以它为主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既是“教”的材料,又是“学”的材料(当然不是唯一)。

2、师生通过多种途径大量搜集教科书以外的素材作为“学材”,不现实,也没必要。现在各个学校地理教师比较紧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为适应课改要求,教师还需不断“充电”。所以,在有限的精力范围内吃透新课标和新教材是当务之急。从学生方面看,学习课程多,学习压力大,过多的搜寻教科书以外的所谓的“学材”,会使部分学生应接不暇。如果每个学科都如此,更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也会流于形式,这与课改精神格格不入的。笔者认为,用好教材中的图片、阅读材料、探究活动、案例等仍是重中之重。比如湘教版地理Ⅰ有阅读36个、地图25幅、景观照片27幅、示意图53幅、活动69个,这些资料都是经过了千挑百选的。可见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学材”。当然,根据学情适当补充一些“学材”也是必要的。

3、“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强调的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把教材内容灌溉给学生,而应该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轻视教材的地位。比如课标要求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内容,湘教版新教材把它辟为一个专题,而人教版新教材把它分散到几个专题中去。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把它们进行调整,甚至还可以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有关生物循环的内容放到“物质循环”中去。这些做法都是合理的。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44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44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